本报讯(记者耿伟)在北京精雕科技集团的研发车间里,集团总裁助理徐萍正在和检测人员查看一台数控机床的运行情况。从精雕科技入驻石龙经济开发区之后,徐萍就一直在这里工作,经历了企业和园区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,回想起刚来园区的情景,徐萍说那时的石龙经济开发区与现在真是有着天壤之别。
“我们当初刚入驻园区的时候,最大的感觉就是道路坑坑洼洼的,到处都是土,人气也不旺,整个开发区就没有多少人,只是一些空厂房。现在呢,也有高楼大厦了,交通也特别的便捷,生态环境也是特别好,蓝天白云,给大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。”徐萍回忆说。
现在的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,前身为石龙经济开发区。1992年刚刚建立的时候,由于产业定位不清晰,入驻门槛低,主要以生产制造业为主,企业厂房也都是平房,园区道路坑洼不平,基础设施也很落后。如何让开发区焕发活力,成为区委、区政府和该园区管委会一直以来着力解决的问题。
2012年,该园区迎来了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,石龙经济开发区正式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,园区开始由工业生产向科技创新方向发展,按照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要求,园区内的部分企业相继关闭、外迁生产环节,大批破旧的车间工厂被拆掉,腾出来的“黄金地”全部用于总部楼宇和中小企业孵化中心的建设。利得衡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发展总部经济的企业,屹立于园区内的利得衡大厦,外形靓丽,功能齐备,建成后已吸引了30多家企业入驻,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也让利得衡公司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。在大厦九楼办公的公司行政办主任冯立文是利得衡公司的老员工,谈起公司的这次转型,冯立文颇有感触。
冯立文说道:“大厦的建立,一方面提升了企业形象,有利于企业多拿订单,搬迁之前,我们的企业产值基本上是两个亿左右,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五个亿的产值。另外一方面呢、大厦可以进行招商,招入高端的节能环保企业,形成了环保集聚,而我们也能收取一定的租金,可以提高企业的收益。”
如果说2012年的总部经济让园区实现了华丽转身,那2015年的产业重新定位让园区实现了质的飞跃。该园区管委会按照区委、区政府的总体部署,统筹规划管理门城地区南部产业空间,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,着力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门头沟区的承载区,积极探索非公党建引领“高精尖”产业发展的新思路,以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作为全区产业发展的新引擎,先后出台“门创30条”和“高精尖19条”产业培育政策,着力打造京西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、创新创业新热土。一时间,遨博科技、紫晶立方、七芯中创、中联科讯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入驻。2014年时,园区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为86家,而今年4月,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68家,高新企业总收入也从2014年的103.9亿,增长到219亿。在利得衡大厦南侧的德山大厦,就是园区发展的一个缩影,曾经一个从事机械设备租赁、普通货运、硅胶制品生产,年产值不足千万的小企业,如今已成为吸引61家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入驻,入驻企业估值达18亿的产业孵化器。
德山大厦负责人介绍,2015年“门创30条”的发布,还有2018年的“高精尖19条”的发布,这两个产业政策,大大提升园区的招商,吸引“高精尖”的企业落地。
种下梧桐树,引来金凤凰。曾经破旧不堪、交通不便的开发区如今高楼林立,环境优美,交通便利,设施完善,高新技术企业集聚,创新创业氛围浓厚。40年弹指一挥间,该园区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,当自主创新的驱动力助推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飞跃向前时,这里未来更值得人们期待,园区也在新时代走上了新征程。
2018年11月19日